王瑟是光明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、全国抗震救灾模范(全国劳模)。因为热爱新闻事业,25年前,他放弃国家公务员身份,成为一名记者。他几乎跑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有地州市县和绝大部分乡镇。
9年前,他第一次参与“新春走基层”。9年来,总行程近十万公里。他视现场为生命,“不在现场,就在去现场的路上”,带着读者去现场。
他率先发现并报道了孟二冬、汪克忠、代江生、托乎提·艾力尼亚孜、米吉提·巴克、阿不力孜·买买提尼亚孜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人物;5次登上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,挖掘出红旗拉甫口岸海关、边防连等一批先进集体;撰写的《三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和沙漠红枣林》,促进了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……
他多年跟随考古队深入现场报道,颇有现场感的著作《拂去尘沙——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》,受到广泛赞誉。
我觉得,写稿快,与案头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关。采访一结束,稿件就在脑海中了,回来写作就是坐在电脑前对脑中文字进行排列组合。深入的采访,感人的细节,能让写作情感饱满,一泻千里。要有“带着读者去现场”的本领。
我是一个“快手”,最多时一个月写了50多篇公开报道,还有几篇内参,其中一篇稿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,获评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
大家都说我写稿快,这与案头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关。采访之前我会搜集大量跟采访有关的材料,新闻点在哪儿心中大体有数。当然,写出高质量的稿件,还得肯吃苦。我参加100个记者驻100个村活动,是所有记者中年龄最大的,去的却是最艰苦的村子。我在那儿整整住了一个月,就村里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发表了20多篇稿子。那里没有网络,发稿得跑几十公里到一个高速路服务站去,网速很慢,4张照片用去我3个多小时,有时都差点崩溃,但我就这么坚持着。
把自己的感动写出来感动更多人,这是我一直在做的工作。我认为这是记者的天职,所以不敢有丝毫松懈和怠慢。
好的记者就要书写人民,讲好故事。怎么才能把故事写得更感人?我的办法就是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,让读者与我一起感受、体会当时新闻发生时现场的情景。
比如在稿件《站台上的4分钟团聚》中,我完全用白描的手法,还原了当时的场景: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:
列车门打开的瞬间,站台上响起温馨的喊声,融化了所有人的心。只见何艳艳紧跑几步,一把把儿子抱在怀里,狠命地亲着。
完全还原了当时的场景,给读者一种带入感。文章要多打磨,有时间一定要多改。我一采访完毕,趁热打铁先写稿子。不然时间一久,感动的点就忘记或者淡了。
脚力是记者的基本功,不是说天天跑基层就脚力到位了。跑到不是目的,要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才行。好新闻是跑出来的,好记者是苦出来的。脚底板下出新闻——汗水永远是写作最好的墨汁。只有与采访对象深聊,才能体味真挚的感情,发现感人的细节。写作才可能情感饱满。因此,要有“带着读者去现场”的本领。
处处留心皆新闻。如果不深思深想,即便新闻摆在面前,也会视而不见。而发现需要脑力来支撑。看到的是静态表象,只有把它放在更大的范围去思考,才可以获得新闻全貌和变化全程。
内心的情感最难捕获,也最难呈现。记者必须有热情、爱心和,与采访对象真诚交友打开他的心扉。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冒出来时bob(官网)综合体育app下载-ios/安卓手机版下载,要紧紧抓住并深挖。采访一结束,稿件就出现在脑海中,回来只是对脑海中的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而已,排列中要学会含而不露,用内在的力量来打动人。
所以说,不到基层发现不了新闻,不动脑子分析不透新闻,不找好的角度写不好新闻,不发现生动细节写不活新闻。做到这些没有捷径,只有努力、努力、再努力!记者是个苦差事,因为热爱,我并不觉得苦,而觉得值!